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改革 >> 他山之石 >> 正文

“十五五”时期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

时间:2025-11-14 作者: 编辑:刘老师 浏览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教育置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战略核心地位,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的目标。这一部署标志着教育综合改革进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的新阶段。

一、系统性:构建全链条改革框架

《建议》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要求教育内容从单一学科知识向跨学科素养转型。这意味着需重构课程体系,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内容融入各学段教育,强化学生思辨性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系统性改革的关键抓手。《建议》提出“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要求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模式。通过技术赋能,推动个性化学习、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普及,破解传统课堂“一刀切”的局限,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建议》明确“完善教育评价体系”,要求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为导向,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改革。需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疾,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将社会实践、科研成果、道德品质等纳入考核,推动教育从“应试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型。

系统性改革需强化政策协同与资源统筹。《建议》提出“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要求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教育、科技、人社等部门联动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闲置。

二、整体性:统筹教育内外生态

教育综合改革需突破“就教育论教育”的局限,将教育置于社会、经济、文化大系统中,实现内外联动发展。

《建议》提出“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要求教育规模、结构与人口流动趋势匹配。需动态调整学段布局,优化城乡、区域教育资源配置,避免“城挤乡空”与“学位过剩”并存,提升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

教育需服务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建议》明确“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建议》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教育承担文化创新使命。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途径,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价值观塑造。

整体性改革需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建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要求构建“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的格局,同时通过“城乡教育联合体”“教师轮岗”等机制,缩小区域、校际差距,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三、协同性:凝聚多元主体合力

教育综合改革需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协同推进的机制,形成“政策引导—主体行动—社会支持”的良性循环。

政府需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顶层设计、政策保障、资金投入等手段,为改革提供方向与支持。例如,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强化教师待遇保障,营造良好改革环境。

学校是改革的核心主体,需激发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通过深化内部治理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举措,提升办学质量与育人水平,形成“一校一品”的特色发展格局。

社会力量是改革的重要补充。企业可通过产学研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方式参与职业教育;社会组织可开展教育质量评估、提供公益资源;家庭可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参与学生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建议》提出“扩大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要求引进优质资源与输出中国方案并重。通过国际交流、联合培养、标准输出等途径,提升中国教育的全球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十五五”时期的教育综合改革,需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全链条改革框架,以整体性视角统筹教育内外生态,以协同性机制凝聚多元主体合力。通过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优化管理模式,推动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作者:李志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来源:中国教育评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