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双一流建设 >> 建设方案 >> 正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2021-2025年)

时间:2022-05-31 作者: 编辑:文新 浏览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2021-2025年)

(一)20212025 年建设周期学校整体建设目标

20212025年,构建与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体系、学术创新体系、大学文化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现代治理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宜居地球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特别是服务国家资源能源安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能力;面向世界构建国际化创新高地,努力打造一流的地球科学领域创新策源与人才培养共同体,加快推进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体内容包括:

1.立德树人取得新成效。全面推进落实本科“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三融三跨”人才培养模式和“严在地大”校风学风,专业、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教改、教研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教育教学体系深度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建成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支持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切实加强,引领和支持学生全面发展。国际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的吸引力、美誉度不断提升。

2.队伍建设形成新优势。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战略科学家和学科骨干人才,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构建地球科学领域一流人才高地。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深化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健全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提升队伍创新效能和人均绩效,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3.学术创新实现新突破。加大有组织创新力度,涌现出若干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跨学科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在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创新和解决深地深海、绿色低碳、防灾减灾、资源与能源安全、地质环境与健康等领域“卡脖子”的科学技术问题及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得新突破。

4.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推动形成学术、管理、服务等各类文化形态竞相绽放、活力竞相迸发、精品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有效推动并不断增强学校优良传统和文化精神在社会、行业、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开放包容、鼓励创新、以奋斗者为本、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底色、成为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关键要素。

5.开放办学迈上新台阶。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智库作用充分发挥,服务决策咨询能力切实增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更加深入,新建若干地学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研究、师资队伍国际化等取得积极成效。

6.治理改革迈出新步伐。党的全面领导坚强有力,校长依法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开展工作,各级党组织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办学资源汇聚能力和集约使用效率显著提升。学术组织体系健全、运行顺畅,充分履行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师生民主管理和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治理的安排制度化、常态化。

20212025 年建设周期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

1.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对标国家战略、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优化学科布局,推进构建特色鲜明、关联生长、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强化地球科学变革及创新发展,巩固和扩大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优势地位和在国内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带动建设学科协同发展并在部分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振兴特色工科,围绕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科集群,加快新工科布局和建设,培育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夯实基础学科,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加快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增强基础学科对地球系统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繁荣特色文科,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地位,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服务国家咨政需要,培育若干有影响力的高端智库(群);加强学科交叉,新建一批交叉学科、交叉专业和若干高水平跨学科研究平台。

2.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以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为核心,布局6个国家“双一流”建设项目、3个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带动地球系统科学相关学科、基础学科、特色文科和特色工科整体发展。

地质学。选择深地科学、地球生物学和健康地学3个方向进行重点突破,围绕行星与地球早期演化、大陆增生和演化、壳幔物质循环及其对地球宜居性演化的驱动机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地质环境中物质的赋存、循环及其健康效应等开展研究,构建高水平的地学大数据、微区分析和地质环境实验模拟平台,推进地质学研究范式的变革,着重解决深部过程、浅部表层环境和地球生物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推动地质学学科迈向国际一流。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选择圈层相互作用与战略矿产资源、盆地动力学与非常规能源、人地互馈与地质灾害效应、深地探测与绿色钻采等方向进行重点突破,服务矿产资源、绿色低碳、深地深海、防灾减灾、人居安全等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攻克相关国际学科和工程技术前沿问题,推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迈向国际一流。

3.一流学科带动作用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流学科和带动学科覆盖了超过学校60%的在建一级学科,涵盖了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基础学科、特色工科和特色文科。

1)以地质学为核心,布局建设深地科学、地球生物学、地质环境与健康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项目,带动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发展。

2)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核心,布局建设战略性矿产资源、地质工程与人居安全、深地探测与地球动力学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项目,带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地球物理学等学科发展。

3)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球学科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重大需求,布局长江流域自然资源全息监测与智慧管理、智能地质装备、自然资源管理与政策3个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带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等学科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