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届研究生毕业班全体同学的勉励寄语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引导青年学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不懈奋斗,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打造“新高地”,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建设。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纳入本科生必修课,并实现全覆盖,2021年开设必修思政实践课。加强授课教师力量,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上思政课讲台,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授“形势与政策”课。通过全校师生“同上一堂课”等形式,促进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充分融合。5门思政课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承办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推动思政课教育交流研讨。集中推出一批学术精品,创建有辐射力、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学科高地,近三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出版学术著作60部,发表学术论文346篇,8项科研成果获评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编纂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与国务院扶贫办合作辑录《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承担“习近平扶贫论述的思想体系研究”重大课题,举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思想体系学术研讨会,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完善思政课教师评聘制度改革,促进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近三年引进相关学科青年教师7人,马克思主义学院聘任20余个院系、部门的99名教师担任思政课兼聘教师,不断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力量。
把好“总开关”,实学实干深耕信仰培育。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自2012年起面向全校本科生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材施教计划,推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兼修硕士项目,招收培养有志于从事基层工作的研究生。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求是学会等学生理论社团的指导,面向全校开展党员骨干读书班、研究生骨干读书会、学习读书会等,带领青年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承办北京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2021年市级班,与高校、基层单位、国有企业的青年骨干共学理论、体悟真理。推动社会实践创新模式、丰富内容、提高质量,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初心之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中国力量—清华制造中国行”等主题,推动教师深度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强化学生价值引领和塑造。组建“百年百讲”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宣讲团,打造精品党史课程,面向校内外开放预约,已开展宣讲100余场,覆盖1万余人次。博士生讲师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足迹设置现场沉浸式宣讲站,推出11门专题精品课程。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录制“清华学子说党史”系列微慕课视频,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贡献清华学子力量。
搭建“大舞台”,用心用情做好职业引导。学校领导、教师、校友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深度参与学生主题党团日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爱国情怀、民族使命与青年责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抓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契机,依托重大专项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百年接力、强国有我”等主题教育。围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等主题,深化就业引导教育,举办2021届毕业生党员大会,讲授“百年党史中清华人的选择”主题党课,讲述清华人将个人发展汇入历史洪流、在党和国家发展征途上留下时代印记的先进事迹。每年组织学生赴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就业实践,在全国累计建立就业实践基地239个,围绕“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组织就业实践,引导毕业生为祖国和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完善专业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创新校系联动的职业辅导机制,结合学生和专业特色开设多门职业辅导课程,完善多元职业咨询体系,助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加强对毕业生关心和指导,支持在基层公共部门、重点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校友“沉下心、扑下身”“留得下、干得好”。立足“理论服务、就业引导、实践赋能”的目标,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走出书斋、了解时代、服务社会,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践行在祖国的大地上。